立即注册

乐视吧

查看: 163|回复: 8

无锡文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23 13: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锡的物产丰富,文化深厚,特色文化在无锡姹紫嫣红开遍。在无锡,耳畔常能听到甜糯清纯的锡剧;街区村巷、园林楼台不时会遇到民间社团演奏江南丝竹、道教音乐、十番锣鼓;逢上庙会节庆,舞龙戏狮、花船莲湘、马灯马叉、男欢女嬉等各种文艺表演队伍像潮水般涌来。接下来本文从无锡的传统习俗、生活文化、特色文化、曲艺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带你看尽无锡盛世之景,饱赏地域文化特色。

无锡生活文化
方言
文化
无锡方言,吴语的一支,流通于无锡市及其所辖区的方言,用无锡人自己的话说,讲起来阿兜兜,糯笃笃,少了一点苏州话的柔软委婉,又不像常州话的侉和梗。不同地区的无锡方言在用词和发音上并不完全一致。南北四城门外的“闲话”各不相同是无锡方言的一大特点。

短语/俗语:谢头——昨天,日脚——日子,旧年——去年,改后后——傻乎乎,老小——小孩子,猪婆——母猪,头面——头饰品,切口——暗语,块头——身材,做亲——结婚,敲更——巡逻,移星——流星等等。

节日
文化
无锡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等传统的节日,一年四季的节庆活动也多不胜数,且这些节庆活动都融入了精品酒店、乡村民宿、特色文创、旅游创客、主题演艺、游戏休闲、运动健身等概念,节庆活动类型和内容丰富。

主要节庆活动有:泰伯庙会:2月4日-6日,锡山区梅村镇无锡国际梅文化节:3月,梅园无锡阳山桃花节:3月-4月,阳山镇西高山庙会:4月19日-21日,吴文化公园樱花之旅:4月-5月,鼋头渚宜兴陶瓷艺术节:5月,宜兴市各景区太湖旅游节:9月-10月,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农历三月初三)。

嫁娶
文化
在无锡,旧时的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礼仪极度繁琐,平常分为议婚、定亲以及成亲三个阶段,经过纳采、问名、纳吉、请期、迎亲等依次建立婚姻干系。如今无锡主张闲暇恋爱,践诺文明成亲。主要结婚习俗有童男压床、贴喜字、戴喜字、吃喜面、吃喜糖、捧花忌选生花、单数接亲人数。

无锡传统结婚流程:嫁妆(箱子底上放上现金/生活用品/家电)、迎亲、新娘出门、拜堂、入洞房、闹洞房、新娘回门。

饮食
文化
无锡菜是无锡的本帮菜,也叫“锡帮菜”,口味偏甜偏清淡,以甜糯为主,擅长各类水产;花色精细,浓中带甜,尤其鲜香酥烂。在制作工艺上也注重情景交融的运用,菜肴配色和谐,造型绚丽多彩,在选材、制作工艺、调味上面注重精细,充分显示了无锡饮食文化追求美、起点高的特点。

无锡名菜:酱排骨、梁溪脆鳝、无锡排骨、肉酿面筋、镜箱豆腐、腐乳汁肉、脆皮银鱼等
【MORE+】
无锡十大名菜
1、酱排骨


酱排骨其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咸中带甜。其做法为将生排骨放入锅内煮一个开,撇去汤肉中的血沫、浮油和碎骨屑等。煮后捞出,并用清水洗干净再放入“锅垫内”(烧煮熟肉制品特制的竹篾筐)。并将大料、桂皮等香料装入布装放在锅中最下面。最后加水和老汤,汤水量与锅内排骨齐平,顺序加入酱油,料酒和盐,盖上锅盖用小火烧煮1.5个小时左右,改用文火焖10~20分钟,待汤变浓时即退火出锅摊于大盘中,放在通风处凉却。
2、梁溪脆鳝
梁溪脆鳝,又名无锡脆鳝,江苏鳝肴地方传统名菜,属苏菜系无锡菜。相传其始创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系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货摊主发明流传下来的。梁溪脆鳝由鳝丝经两次油炸而成,外观酱褐色,乌光发亮,口味甜中带成、松脆适口、味浓汁酸,即使保存几天,也不致发软。
3、无锡排骨
无锡排骨是江苏省无锡地区特色传统名菜之一,也是具有地方风味,名闻中外的旅游食品。无锡排骨传统名称叫“无锡肉骨头”,兴起于清朝的光绪年间(1872-1909年)。20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作为旅游食品来推广而改名“无锡排骨”。油而不腻,酥软香甜,咸甜调和,肉美汁鲜,具有吴中菜肴风味。
4、肉酿面筋
肉酿面筋是江苏省无锡市著名的传统菜肴,逢年过节时,家家都要烧煮。家有客人来临,待客时桌上也少不掉一碗肉酿面筋。肉酿面筋制法相当简单,只要将肉馅塞入无锡清水油面筋中就可以。烧煮时,如再加乘冬笋、香茹、黑木耳、金针菜等,其味更佳。咬一口下去,肉汁四溢,口感饱满,回味悠长。
5、镜箱豆腐
镜箱豆腐是江苏无锡地区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由无锡迎宾楼菜馆名厨刘俊英创制,选用无锡特产“小箱”豆腐烹制而成。20世纪40年代,迎宾楼菜馆厨师刘俊英对家常菜油豆腐酿肉加以改进,将油豆腐改用小箱豆腐,肉馅中增加虾仁,烹制的豆腐馅心饱满,只形美观,细腻鲜嫩,故有肉为金,虾为玉,金镶白玉箱之称。因豆腐块形如妇女梳装用的镜箱盒子,故取名为镜箱豆腐。此菜呈桔红,鲜嫩味醇,荤素结合,老少皆宜,是雅俗共赏的无锡名菜。
6、腐乳汁肉
腐乳汁肉是江苏无锡名菜,据说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无锡聚丰园菜馆厨师王荣初刨制。乳汁肉原用红腐乳作调料,现今用红曲米,把肉烧成红腐乳大小,借用红腐乳的形与色,故得其名。后又不断改进,把腐乳汁肉与卤鸭同烧,卤鸭与汁肉的滋味互相渗透,肥而不腻,酥烂入味,甜中带咸,色泽红亮,乃无锡喜庆筵席中常用的大菜。无锡太湖船菜中,上此菜时还增配有荷叶夹子,用来夹着汁肉同吃,既以面点代饭,又使面点混和着汁肉的酥肥香润,可谓别有风味。
7、脆皮银鱼
脆皮银鱼是江苏无锡的一道名菜,外脆里嫩,鲜香可口。银鱼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淡水湖泊,通体洁白如玉,肉质细嫩少刺,是一种稀有名贵淡水鱼,其质量以太湖所产为最佳。据史料记载,银鱼在我国唐宋时期即已为食用。脆皮银鱼系选用优质太湖银鱼经码味、挂糊炸制而成,食时蘸以调料,成品后银鱼体态饱满,色泽奶黄,外脆里嫩,鲜美适口,营养丰富。
8、肉酿生麸
肉酿生麸又称生麸酿肉、生麸肉圆,是江苏无锡传统的地方名菜,属于苏菜系之锡帮菜。无锡称水面筋为生麸,生面筋即才洗出来的水面筋,其特点洁白、质地细腻、柔韧滑润、可塑性强,是烹制素菜的原料之一。此菜使用生麸制作,皮薄韧光亮,肉馅鲜嫩多汁,汤清味美,别具风味。
9、太湖船菜
太湖船菜也称为无锡船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肴,属于苏菜系无锡菜,主要原料有白鱼、白虾、银鱼、蟹、鳖等。泛舟游太湖,船家都备有精美的湖肴供应,由于它与饭馆里的菜做法截然不同,渐渐形成著名的太湖船菜,亦称之为“水上筵席”,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船菜讲究“味真”,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太湖船菜还特别新鲜,太湖船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菜之后,几道素菜特别时鲜嫩爽。
10、天下第一菜
天下第一菜又名虾仁锅巴,亦叫平地一声雷,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传统名菜,是由金黄的锅巴、白色的笋丝、粉红的虾仁、鲜红的茄汁、棕色的香菇丁,再配上各色的什锦组成。其制作通常是把鸡汤加虾仁等辅料,煮成汁汤后盛进碗中;另将油炸至松脆的锅巴放于另一碗中。同时上桌, 将滚热的鲜汤浇到滚热的锅巴上,制作而成。成菜后,鸡、虾、香菇味美,西红柿色艳,锅巴味香,酥松香脆、酸甜咸鲜合一等特点。

无锡传统戏剧
锡剧
锡剧是中国江南一带的地方戏剧,由江苏省无锡、常州一带的“滩簧”演变而来,曾与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三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唱腔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伴奏则以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并有箫、笛、中胡参与,传统剧目有《宝莲灯》、《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等。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MORE+】
锡剧

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主要表现形式有山歌小调、弹词、宣卷、花鼓滩簧等。锡剧是由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剧种之一。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
遗产项目编号:Ⅳ-103
申报地区: 江苏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锡剧(江苏省),编号:Ⅳ-10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
(3)保护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2、锡剧(江苏省),编号:Ⅳ-10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无锡市
(3)保护单位: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3、锡剧(江苏省),编号:Ⅳ-10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常州市
(3)保护单位:江苏常州市锡剧院

发展演变
前期
锡剧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

中期
由于沪宁铁路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大同场1914年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台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时也上演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

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新生期抗战爆发后,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改编了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此后,常锡剧便简称为“锡剧”。

后期
后期,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流行地区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

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新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轻快,富有江南水乡传统民间音乐的特色。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打琴等。解放后整理传统曲目《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现代剧《红色的种子》等取得较显著的成就。

曲艺音乐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一把二胡,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武进锡剧
武进锡剧团1955年在武进县登记成立,前身为友联锡剧团。1966-1976年中被迫改演京剧。1978年底剧团复苏。1954年9月,周小依、冯国良参加江苏省锡剧团进京演出《打面缸》,同年9月,徐玉珍主演的《吊犯》,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三等奖。《芙蓉花开》参加l958年江苏省戏曲调演,获创作一等奖、演出奖,剧本发表在《江苏戏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创作的《春风万里》、《望海》、《三留老木匠》等先后参加省调演,《牛旺回书》、《巧巧借猪》、《新嫂嫂》、《母女会》等小戏也较有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歌舞厅、卡拉OK厅、游戏室等娱乐形式的冲击,武进锡剧团一度陷入低迷状态,但由于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周边一些县市锡剧团已经消亡的时候,武进锡剧团生存了下来。在文化多元化、网络现代化、地方戏剧处于低谷时期,武进锡剧团犹如一支傲霜斗雪的腊梅花,团企联姻,机制改革,引进人才,送戏下乡,走进校园等等,一切为发展武进锡剧在不断探索创新,赢得了领导的认可,群众的欢迎,同行的赞扬。

武进锡剧团每年演出在200场以上,各乡镇戏迷协会、民间剧团在工厂、社区、村委、乡镇,逢年过节,乘凉晚会、厂庆都有锡剧演出,其演出场次难以统计。

艺术特点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包括老簧调、反宫老旦调以及簧调慢板、中急板、开篇、长三腔、哭腔、说头板、滚板、行路快板等板式唱腔。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拨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唱腔
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曲调柔和、流畅、轻快。

乐器
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中胡、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也有参与。

传统剧目
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卖水饺》、《卖排骨》、《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盘陀山烧香》、《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梁祝》、《碧玉簪》、《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双推磨》、《君臣游苑》、《红花曲》、《海岛女民兵》……

传承人物
高林福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是现今的武进牛塘镇沈家弄高家塘人。而真正使滩簧走向常锡剧的领军人物当属高林福的弟子王嘉大,年轻时被誉为满天红。他承上启下,对滩簧的改革、创新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王嘉大1885年农历正月三十日,出生于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家境清贫,父亲为塾师,曾随父上过几年私塾。21岁拜滩簧艺人高林福为师,开始其演唱艺术生涯。初学旦角,以青衣见长,后因身材高大,32岁后改演小生,兼及老旦,老生等。只因第一次去上海小世界演出时,广告牌上写的是王嘉大,从此一生阴错阳差改了姓。他开创了化妆滩簧的先声,把滩簧从坐着清唱,发展到又唱又表演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使滩簧进一步具备一个新型剧种的雏形。接着又编演大同场戏,演出题材内容更为复杂丰富,情节曲折角色行当众多的大同场戏。开始以城市的剧目,及其形式来影响农村。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创了新局面,奠定了一个剧种的基础。解放后,王嘉大写出11个对子戏。省常锡剧团整理上演的《庵堂相会》电影剧本,就是根据他的原稿改编的。1957年,省常锡剧协会筹委会成立,公推王嘉大为主任,主持日常会务工作。1964年7月在无锡寓室里整理剧本,因高温晕倒,导致中风,救治无效,7月初六日逝世,终年80岁。无锡市常锡剧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后,灵柩运回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安葬。

梅兰珍是常州南门外武进县湖塘镇降子桥人。“梅派”唱腔创始人。她的唱腔声美腔圆,甜糯婉润,华丽多彩,韵味醇厚。在常锡剧旦角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她擅长随着角色思想感情的变化,创设新腔。她系中国剧协会员,著名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毛主席、周总理生前都看过她演出的剧目。

代表名家
姚澄、王彬彬、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汉清、倪同芳、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小王彬彬、周东亮、袁梦娅、黄静慧、潘华、潘佩琼、张金华。

无锡传统工艺
手工紫砂
陶技艺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汉族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MORE+】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遗产项目编号:Ⅷ-1
申报地区: 江苏省

历史渊源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藏于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

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清道光、咸丰年间,紫砂艺术家邵大亨,作品选泥精练,造型深邃,技艺高超,开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赢得盛誉。

抗日战争时期,紫砂行业急剧衰弱,到1948年时,能够坚持从事紫砂陶制作技艺的艺人屈指可数,传承数百年的紫砂陶工艺的处境岌岌可危。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培养和手工紫砂陶艺的传承工作。

截至2012年,宜兴从事紫砂陶生产制作的人员约20000人左右。制作人员既有宜兴本地人也有外来从业者;既有受过专门美术教育的大学生,也有师从老一代传统艺术家的艺人;既有教授讲师,也有专科学生。

工艺特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和方器) 、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

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紫砂陶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篆刻不同于其他的雕刻,如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和其他陶瓷雕绘等,它是在紫砂壶坯的表面上进行刻画的,要注意克服壶坯表层的凹凸不平和复杂的线条。虽然篆刻书画是制作紫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书画素材的选取和作画的笔法差不多与中国国画相类似,即是有书有画,外加还有作画者的款识印章。但是,在布局上,紫砂陶刻艺术与国画的做法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紫砂陶刻艺术要遵照紫砂陶器的造型分别作画,且要求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这就对作画者的技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先是在壶坯上写上书画,然后依据所作书画来进行篆刻。刻字时要横平竖直,要把字刻得圆润,并且笔画顺序要遵循规律,使书画结构相对应,笔法清晰明了。

篆刻所用的刀法大致可总结为“划、竖、撇、踢、捺”这五个字。刻“划”的刀法是先下后上;刻“竖”的刀法是先左后右;刻“撇”的刀法为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的刀法是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的刀法是先上后下。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刀法除了“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外,还包括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这些都是金石用刀技法。紫砂陶刻装饰艺术作品手法独特、别具匠心,雕刻者以刀为笔,把中国的古朴文化,诸如书法、国画、篆刻等众多艺术汇集在一起,融合于一体,难能可贵,形成了具有特有的民族工艺特色。

紫砂陶刻是以刀为笔,把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刻相容在一起,融为一体,其题材广阔,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刻画素材多种多样,如自然山水、花香鸟语、人物图案等。而紫砂陶刻装饰艺术作品更是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各种书法,有草书、隶书、楷书等,还配有图形,真是可以说是图文并茂。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还有捏塑、彩绘、镶嵌、贴花、调砂、泥绘、印板等等。比如镶嵌有“色泥镶嵌”、“瓷珠、釉珠镶嵌”、“螺钿、玉石镶嵌”、“金银丝镶嵌”等等。泥绘是用紫砂泥浆堆绘于壶坯上,有仙鹤、鱼以及人物等多种形状;印板是把所需要的装饰图案刻在以木、石、陶等为材质的一块平板上,把泥片放在上面拍打,这样所需要的装饰图案的就印在泥片上,然后再用泥片制作壶坯。在紫砂陶的装饰上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宜兴紫砂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具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技艺流程、器物造型、装饰、使用及审美理念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一种东方民族工艺的智慧。

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

传承人物
汪寅仙,女,汉族,1943年生,江苏省宜兴市丁山镇人。2007年6月,汪寅仙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徐秀棠,男,汉族,1937年12月生,江苏省宜兴市人。2012年12月,徐秀棠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吕尧臣,男,汉族,1941年生,江苏省宜兴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12月,徐秀棠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保护措施
由于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种稀缺矿产资源,已被过度开发和滥用。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杰出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007年4月,中国首部为保护传统制作技艺、矿产资源及紫砂制品而制订的地方性法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18年1月21日,上海文史研究馆工美研究社在宜兴设立紫砂文化研习基地。该平台将积极开展紫砂文化的研究、交流、展览、宣传、推广等活动,培养、发现、推介杰出紫砂人才,以此激发紫砂文化的创新活力。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项民间艺术,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造型简朴、完整、单纯,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MORE+】
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2004年07月0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无锡惠山泥人”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分类:工艺礼品
产地: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详细介绍 PROFILE +
简介
惠山泥人是用无锡当地特有的惠山黑土捏制而成,。这种黑泥细度极细,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其可塑性指数是其它泥土的2倍,达到8.2。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独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的选择,影响到泥人的品种和品质,影响到风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长盛不衰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早期惠山居民制作泥人属家庭副业,他们在农闲时利用这种泥土捏制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泥阿福以及鸡、狗、鹅等小禽兽。现在惠山泥人的制作方法除面型用单片模印制外,其余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来的,以后经过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板、插丝、推、揩、糊,刻划出衣着、穿戴、发型、头饰等等。通过上彩、开相、打蜡、插须、装銮,各色各样的形象便栩栩如生。

地标地理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地处北纬31。34,,东经120。16,,西址惠山,东临旧城,北靠京杭大运河,南望太湖。在惠山周围的稻田中,在地表耕作层1米以下有一层40—100CM厚的棕黑色的粘土,这就是用来塑造惠山泥人的原料,俗称惠山黑土。这种黑泥细度极细,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其可塑性指数是其它泥土的2倍,达到8.2。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自然干燥后不用烧焙就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无锡能出“手捏戏文”这样的“细货”,就与具备这些物理特性的自然粘土有关,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独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的选择,影响到泥人的品种和品质,影响到风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长盛不衰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而惠山古镇是惠山泥人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天时、地理、人和在此相融相合。古镇有园林之胜,惠山九峰蜿蜒;1200多年的“天下第二泉”;著名的山麓园林“寄畅园”等名胜古迹。二有庙宇之盛,如南北朝的惠山寺;明清的三官殿等佛、道庙宇数十处。三是祠堂成群,各种名臣祠、宗祠、乡贤祠、禅祠108处。四有书院之多,尚德书院、二泉书院、紫书院等近十处。而且象惠山庙会这样的文化活动非常频繁而丰富,形成了旺盛的惠山泥人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文化积淀
惠山泥人自明清以来,受到了许多名家吟诵,称颂之词丰富多彩。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当时泥人已作为商品进入商铺。

清代杜汉阶(1686—1749)的《梁溪竹枝词一百首》有“一丸捻就作婵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惠山第二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的诗句,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游人“绝爱怜”。

清徐珂《清稗类秒.工艺录》“制泥人条”记述: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可见清中期泥人已有许多店铺,作品已受到乾隆“大称赏”,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赏,掳走了泥人。

无锡诗人秦琦(1766—1821)所作《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有“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词句;同时代的周镐所作《惠山泥美人》有“疑尔前身是阿娇、琅珏为骨水为神。”的美句赞赏。

地域人文
惠山历来在无锡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惠山的风景名胜颇多,龙光塔、惠山寺、寄畅园、二泉、黄公涧和高度只在100多米的惠山九峰,都是无锡人游览登高的好去处。登山望太湖,烟波浩淼,近在咫尺。而全城美景,金匮河川,历历在目。明清两代谣谚:“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说的都是无锡人爱玩惠山。而游惠山无锡人确实玩出了许多习俗。如:春节二泉喝元宝茶;清明上山踏青;黄梅时节黄公涧里游大水;八月十五惠山赏月;重阳登高爬惠山等。其中还不乏民间谚语:“清明踏青,手脚轻健。”“九九登高、步步升高。”据说:“清明、重九,蚁附而上,弥崖遍谷,中秋尤甚”。大量的游山人群,给山下的泥人业带来了不少的生意,他们给小孩买“大阿福”;给老人买寿星;给情侣买和合二仙;给初婚女子买送子观音;给做生意的买财神;给种田的买春牛……惠山人气旺盛,泥人生意兴隆。

无锡近百年来工商业发达,上个世纪初,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还不在上海,而在苏锡常一带,各地商贾云集,交易场所就在无锡的北塘沿河。吴桥附近运河对面,有一条五里河塘可直达惠山宝善桥,商贩在生意之余,都喜乘坐小船去惠山旅游休闲,和客户联络感情。这无疑给惠山泥人的销售带来了商机,一些高档的礼品,手捏戏文也就由这些富豪带往各地,以馈赠亲朋好友和自己生意上的客人,有的带回家后摆设欣赏。据说在顾客中有时还有来购买蚕丝的外国商人。

自明、清以来,无锡地区的名门望族,为了炫耀家族门第,都喜欢在惠山修建祠堂。在山门口、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等共汇集了百余座各具风格大小不同的祠堂,直街两侧更是鳞次栉比,几乎一家挨着一家都是祠堂。泥人店就开在祠堂的大门口,前门为店,后屋则做作坊。每年春秋农历二月、八月上丁翌日是致祭之期,此时惠山人头侪侪,摩肩接踵,各姓家属子孙,男女老幼都涌向惠山,加上春秋时节来山中祭扫坟墓的平民百姓,给惠山镇平添无限热闹,家家都祈求祖宗保佑,庇护子孙后代辈辈平安,代代兴旺发达。祭祀结束,各家不免顺带些山货、泥人回家。

惠山的迎神庙会在苏南地区首屈一指,每年农历三月惠山香汛,盛极一时,尤其是三月十五,大老爷殿的张巡老爷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黄飞虎寿诞,盛行迎神赛会(又称老八谢庙会)。县郊各乡的拜香会,遥遥数十里,挤挤拥拥塞满五里街、大德桥,所谓“三步一拜木鱼敲,拜香拜到大德桥。”精壮的汉子掮旗打伞,抬着神桥,赤膊上阵,威风凛凛。戏文、乐队、手执兵器的“太监”、“四开抡、八马吹”,争奇斗胜,令人咋舌。这一天无锡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万人空巷,浩浩荡荡,夹道争看。年老的妇女坐船曲曲弯弯、晃晃悠悠,从北门惠山浜进入惠山烧香浜、宝善桥,龙头河上停满了香船。这种观瞻和参与的热潮,不但梁溪古城的民众蜂拥而至,而且沪宁铁路沿线的上海、苏州、常州和邻近的江阴、沙州、宜兴等地的香客、商人也纷至沓来。

香会和香汛又形成了惠山大规模的节场活动,惠山节场期间成为全县大规模文艺演出的地方,四乡土特产均有出售,摊贩云集,民间杂艺异彩纷呈。有草台班戏、杂技、唱滩簧、小热昏等,五里街一带摆满了小吃、什货、水果摊子。而最让人青睐的还是惠山有名的土产:有五里香粳、观墩蚕豆、茅蓬鲜菌、胡园果品、惠泉黄酒、山门口酥饼、双河大篮、蓉湖乳腐,而名闻环球的惠山泥人当推其最受欢迎的。这种中国式的“狂欢节”给惠山泥人带来了多层次的、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并起到了不用花钱的广告宣传效果,成为惠山泥人精益求精、艺人辈出的催化剂,它们和惠山泥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了。

无锡留青
竹刻
无锡竹刻历史久远,技法多样,风格清雅古朴,在江苏竹刻艺苑中独树一帜。而在无锡传承最独特的当属“双契轩”了。双契轩竹刻世家传承了120余年,名家辈出,蜚声江南,是无锡竹刻的传承主体,竹刻艺人在未经刮去外皮的竹子表面写字绘画,然后将图文以外的表皮铲掉,形成以竹青为凸起图纹,竹肌为衬底的阳文雕刻,这种雕刻方法就称为“留青”,也称“雕皮留青”或“皮雕”。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锡绣
精微绣简称“锡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锡绣繁荣,家家有绣棚。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精微绣主要采用双面绣技法,但与一般双面绣相比,其用针、用线、用料、用色更为讲究,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刺绣细部时甚至要将一根丝线细分到七十至八十分之一。2008年,锡绣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竹篾工艺
竹篾工艺属传统技艺,项目位于锡山区鹅湖镇。竹蔑工艺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发源于明末清初太湖、洞庭湖等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原材料以十寸以上隔年大毛竹为主,使用竹刀和篾刀等工具,经选材、断料、劈篾、抽刮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竹篾产品多为人们日常农家用具和生活用品,深受群众喜爱。2010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无锡传统音乐
羊尖
道教音乐
羊尖道教音乐属传统音乐,是道教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演奏时身穿道服,头戴道帽。其唱词兼收儒、佛、道三教内容,宣扬忠孝仁义、歌颂神仙佛陀、讲述历史故事、反映生活情趣等。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道教音乐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2009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无锡传统舞蹈
甘露狮舞
甘露狮舞属传统舞蹈,因古镇每年举办烈帝庙庙会而产生。该传统民间舞蹈在宋代后是甘露烈帝庙庙会上民间文艺的主要表演项目之一,主要表现狮子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形态,表达喜庆吉祥,迎新祝福等内容,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特别兴旺。2010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荡口龙舞
荡口龙舞属传统舞蹈,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祈求五谷丰登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龙舞已是逢年过节时表达欢庆常见的表现形式。荡口龙舞自明清以来在民间流传不衰。表演时间主要是在春节、灯会、庙会和重要节日期间。2010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渔篮花鼓
渔篮花鼓属传统舞蹈,发源于锡山区锡北镇张泾华李巷村,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在民间调“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安徽凤阳花鼓和地方戏曲的演唱风格,逐年演变发展而成,是灯会中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曲调充满水乡风味,舞姿优美明快,风格清新朴实,多表达鱼米之乡好丰年的欢乐景象。2010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无锡传统医药
李氏薄贴
李氏薄贴属传统医药,项目位于锡山区安镇街道,经四代医者100多年的智慧和心血,秉承前辈传世秘方“消肿止痛膏”,结合吸收唐代《千金翼方》中外治方加以改革创新,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使用前后体表对称贴敷的办法来提高药效,在治疗深部恶性肿瘤方面有独特的功效。2010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马氏膏药
马氏膏药属传统医药,项目位于锡山区安镇街道,起源于先辈祖传马氏治痰(淋巴疾病)秘方,主要作用是消炎杀菌、活血化瘀,擅长治愈久病破而不愈“收功(宫)”的结核“流脓”伤口。经五代人传承和创新,采用纯中药粉调和成膏药后封闭外敷予以治疗,功效神奇。2010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黄氏喉科
黄氏喉科属传统医药,项目位于锡山区锡北镇,起源于祖传喉科秘方,主要作用是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经过黄氏家族九代传承与发展,治疗慢性喉炎、口腔溃疡、喉咙失声等症有奇效。其祖传秘方“清疳去腐丹”、“养阴生肌散”及族人研制的“黄氏响声丸”编入《口腔内科学》一书。2010年被列入无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无锡特色文化
二胡
之乡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无锡出了不少民乐界的大家、演奏家。如我国卓越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我国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二胡学派的奠基人和音乐教育家刘天华;以及中国音乐学一代宗师杨荫浏等先驱的赫赫成就,使无锡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此外无锡每年还会举办“阿炳音乐艺术节”、“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二胡比赛”赛事活动等。随着人民文化生活的普及,无锡的二胡制造业也享誉全国。

鱼米
之乡
无锡是四大米市之一,应称了“米”字;而无锡滨临太湖、运河,淡水鱼向来是无锡的盛产之一,这应称了“鱼”字。由此可见,用鱼米之乡来称呼无锡也不为过。传承千年的鱼米之乡,历久弥新的工业摇篮;这里风光绝美,陶冶了人们的文化气质;这里教育发达,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濛濛烟雨,秀美江南,祥和文明,宜居之城。

无锡建筑特色
无锡园林
无锡近代园林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充分的囊括度,在江南近代园林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例如,由乡绅筹建的锡金公花园开创了中国“公园”建设之先河;而民族工商业家建造的私家园林梅园、横云山庄、蠡园等也成为巧妙结合真山真水的园林典范,这些近代园林对于构成无锡山水城市格局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园林史与近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锡传统
建筑
一般的无锡民居讲究四四方方正面朝南、不偏不倚无尖角,但也有“菱形平面”式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蟹眼天井”是无锡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此外传统建筑屋脊上的腰花装饰造型多样,如惠山古镇的王恩绶祠有以“包袱锦”为原型的腰花,精美典雅;而在无锡传统民居的正脊中,更多的是用瓦片做的腰花,是无锡建筑的一大特色,表现了无锡人“外秀内慧”的气质。

无锡近代建筑
到了近代,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无锡工商业大家族不仅在无锡建造了一批工业建筑和基础设施,同时还将西方的建筑理念带入无锡,使当时的建筑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独特风貌,体现出无锡是一座具有包容和开拓精神的城市。比如坐落于惠山古镇的荣贞烈祠建于1921年,就是无锡最早使用混凝土仿古建筑的实例,建筑材料采用当时颇为新潮的钢筋混凝土,但屋顶仍采用单檐歇山式的传统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祠堂。

地标建筑
无锡出现高楼或说地标一类的建筑,不过是最近一百来年的事。1915年无锡县图书馆大楼落成,1978年湖滨饭店开业,无锡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江南航运大厦、建工大厦后才开始出现的,80年代中后期建成的无锡大饭店是改革开放后无锡高楼地标榜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第一高楼和地标性建筑。如今,苏宁广场、恒隆广场、九龙仓国金中心、茂业世金中心等成为无锡高楼的代表之作。
【MORE+】
无锡十大地标建筑  
1、灵山大佛


灵山大佛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无锡市灵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佛体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1997年11月15日落成开光。灵山大佛是无锡的城市标志之一,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佛艺术造型由南京艺术家吴显林负责雕塑设计。灵山大佛的建造可谓是庄严圆满,完满了中国大地五方五佛的格局。大佛通高88米,是文化、科技、历史、宗教、艺术和自然山水构筑的一种永恒。在这里,您可以抱佛脚,烧佛香,祈福愿。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灵山路1号
2、无锡龙光塔
龙光塔屹立于锡山之巅,已经有400多年了,它是无锡风光的点睛之笔,长久以来成了这座城市的标记。古塔几经大修,已非明代旧貌。雄伟的塔身,耸立在翠绿丛中,滨临在新开的京杭大运河畔,更显娇娆多姿。现在已成了中外游为登临观景的理想之所。游人登临古塔,沿廊环视,无锡全市面貌一望无遗,新运河像条银色巨龙,在塔下由北赂南蜿蜒而过。运河中川流不息的船只和大桥上来往奔驰的车辆,相互交织,使为眼花缭乱。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听松坊53-1号
3、无锡市图书馆  无锡市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由地方知名人士倡议筹建,因正中4层为一座大四面钟楼,而被老无锡人称为“大自鸣钟”。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主体风格偏西式,但顶楼观光台头上却有一个类似北京天坛祈年殿的中式圆顶,颇具特色。每到整点或半点,钟锤敲响,自鸣钟发出的悠扬钟声几乎响彻无锡全城。老钟楼顶的避雷针是无锡市的地理“0坐标”,所有测绘数据是以它为基准。如今已成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钟楼,对于老无锡来说依然是心中永远的经典。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号
4、无锡恒隆广场


无锡恒隆广场由恒隆地产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包括一期与二期,两期项目之总楼面面积达375,720平方米。已开业的恒隆广场(一期)的面积达262,720平方米,包括购物商场及甲级办公楼群。恒隆广场(二期)是集世界级购物中心、甲级办公楼群、酒店及服务式寓所于一身。无锡的恒隆广场落成后,势将成为无锡市核心商业区内最大的零售和商业地标。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
5、无锡摩天360
无锡摩天360是银辉团队打造的第一座地标性建筑,位于人民中路123号、中山路和人民路交汇点,无锡高楼之一,209米48层高,总建筑面积达到5.72万平方米。摩天360独特的八面体圆桶大楼设计,采光面面俱到。206户办公室套房,132户豪华商务公寓,各有独立的入口大堂,将整栋大楼分成两个互不影响的主力主体。133-208平米办公套房,独立厨卫,空间可自由分割。175-395平米商务公寓,每平方米高达数千元的装修标准,风格多样的菜单式选择,给客户一种轻松享受生活的绚丽王宫,46-48层3000平米商务会所。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23号
6、无锡蠡湖摩天轮


水上摩天轮——“太湖之星”,高达115米,,矗立在蠡湖公园湖畔,坐上无锡蠡湖摩天轮,不仅能看到太湖仙岛、鹿顶山等太湖风光,也能眺望到无锡市区,夜幕降临后,摩天轮电子装饰将变幻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致。这座水上摩天巨轮与蠡湖大桥共同组成无锡湖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并成为太湖新城CBD的壮观门户。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
7、无锡博物院


无锡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由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博物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位于无锡市太湖广场南侧,新馆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建筑造型体现了“水光石色”的设计理念,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经过几代文博工作者辛勤劳动,无锡博物院现已拥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尤以明清书画和地方历史文物最富特色。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00号
8、红豆国际广场
红豆国际广场,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共48层,248米巅峰高度,无锡城市第一地标性,汇集高档顶级购物中心、国际甲级写字楼、超豪华酒店式公寓以及VIP私人俱乐部于一体。建筑立面、空间划分等设计理念,更是集国际旗舰级商业之精粹大成。高档购物中心,设于裙楼B1—6层,面积近4.2万平方米;国际甲级写字楼,3万平方米,约195套;超豪华酒店式公寓,约4万平方米,480套国际精英户型。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市崇安中山路531号
9、无锡大剧院


无锡大剧院位于无锡太湖新城蠡湖大道东侧、五里河南岸,隶属于无锡市太湖新城,由无锡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负责代建,现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代为管理。无锡大剧院占地面积约6.76万平米,为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7.8万平米,高度超过50米。大剧院建筑由主观演厅、综合观演厅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从外观到室内装饰均采用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材料,剧院大量运用玻璃幕墙,从地面、座椅、墙面均采用了竹替代木头。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金石路无锡大剧院
10、妙光塔
妙光塔是中国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座古塔,南门口南禅寺内,濒临古运河。该塔建于北宋雍熙年间,由邑人朱承福在寺之东侧捐资募建,欲以此塔镇压蛟龙,平息水患。塔为七级八面楼阁式,内木外砖,高43.3米。1104年,由宋徽宗赐名“妙光”。今塔为明正统年间重建。“南禅宝塔”被列为“无锡八景”之一。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向阳路32号南禅寺素食馆

无锡宗教文化

庙宇/庙会
无锡市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其中佛教在三国赤乌年间传入无锡,以惠山寺、南禅寺、崇安寺等寺庙最为著名;教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传入无锡,著名道场有湖三山道院、洞灵观、洞虚宫、惠山白云观等;基督教在清末传入无锡,著名教堂为无锡市基督教堂;无锡的穆斯林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晚清时期,而天主教则是在明崇祯十三年传入无锡,其著名教堂为三里桥民主街天主堂。在无锡著名的庙会有:甘露烈帝庙会、祇陀寺庙会、泰伯庙会、宋帝庙会、锡西阳山庙会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11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0
发表于 2023-4-23 14: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一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0

帖子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1
发表于 2023-6-7 12: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了个去,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

帖子

10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6
发表于 2023-6-16 09: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呀,,,您太有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9

帖子

11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7
发表于 2023-8-9 23: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出售广告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发表于 2025-2-20 14: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坐沙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9
发表于 2025-2-25 19: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撸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10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0
发表于 2025-3-18 13: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8

帖子

13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7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顶,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乐视吧

GMT+8, 2025-4-6 12:29 , Processed in 0.8087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