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周家的三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轨迹,但是他们的成长却始终受着家庭的影响。在剧中,周父虽然只是一名建筑工人,但是对于工作他却始终都是抱以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
他远赴西南参与“大三线”建设,当发现隧道顶部出现渗水时,他没有偷工减料,而是很负责任地找来电钻,费尽力气将隧道顶部的水层打孔引出,为隧道以后的安全着想。
周家涉及到的是是非非,在需要周父作决定时,他那里都有原则。虽然他也因为儿女的事发过脾气,但他不势利,从不用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去评价一个人。处处都体现了一位长者的正直。
周母虽然大字不识,却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与柔情,从不数落长期在外的丈夫的不好,一个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管是孝顺公婆,还是理解丈夫,教育子女,她对三个孩子深深的爱就像她质朴的笑容。周父、周母三观正的言传身教,对儿女来说就是最好的老师!
Two 父母的认同对孩子尤为重要
《人世间》最吸睛的一场戏,莫过于秉昆跟父亲吵架。事情源于哥哥姐姐都考上北大了,全家人一起回家拜年,因为整个片区就出了他们两个大学生,所以父亲很骄傲,领着三个孩子出来跟乡亲们拜年,顺便显摆一番。哥哥姐姐有多光鲜,平凡的秉昆就有多黯然。那个所谓“最没出息”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是多么期待成为父母的荣光。直到最后,周父说了那句:“三个孩子里,你是我最满意的”,才化解了周秉昆的心结。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得不到来自父母认可的孩子,内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和无助感,这种感觉将伴随其一生,也改变其一生的轨迹。
心理学博士林文采提出过一个关于“心理营养”的概念:心理营养来自于重要人的肯定、赞美、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人,来自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就是最好的心理营养。愿父母都不吝惜这样的心理营养,让孩子在认可和鼓励的滋养下健康长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Three 人生的宽度不能完全由书本丈量
老周家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周秉义,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他从国营大厂的一把手,再到中央机关的职员,同时还是省长的女婿,一生风光无限;女儿周蓉和哥哥周秉义同一年考上的北京大学,后来还成为了大学教授。
而弟弟周秉昆的老实顾家就显得些许平庸,甚至有些蠢笨。但周秉昆实际上并不笨,相反他有着哥哥姐姐不具备的一些特质和优点,周秉昆通过自学和努力,在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鼓励与关爱下,在后来同样成为了一个更优秀、也更可爱的大人。
周母后来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三个孩子里,两个大的自从69年走后,像是永远地走了,只有老疙瘩(秉昆)一直在身边”。这个最其貌不扬,甚至不被看好的孩子,反而成了父母最贴心,为之依靠的孩子。
而另外两个优秀的孩子,虽拥有美好前途,却没办法为了父母停下奋斗前进的脚步。因此,一个孩子的好与坏从不局限于学习与工作的好坏,只要为人勤劳上进,只要他热爱生活,只要他健康,只要他善良,就永远是父母最孝顺的“笨小孩”。 当我们感觉自己的孩子很普通时,我们更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不要打击他。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许普通的他比一切天资聪慧的孩子更孝顺懂事。学会陪伴孩子共同成长,鼓励孩子脚踏实地去努力,不走捷径,也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最深的爱,在细水长流的陪伴里。正如《人世间》主题曲中唱的那样:“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人世间》用50年的生活变迁史告诉我们:人一生的宿命,根源于原生家庭;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要做的是,正家风、敬父母、爱稚子,将温暖良善、积极向上的美德代代传承。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活成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有情、有义,有责任,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