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乐视吧

查看: 245|回复: 14

欣赏戏曲有门槛,但入门实则不难!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1-1 14: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是看过我2020年写的那篇《》的人,便知道我为何喜欢戏曲,并在2021年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近两年去到戏曲的场合,并不如早些年老人家们眼里的满是诧异,经过前些年各种戏曲类别的革新发展,如今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这种萌芽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作为一名标准地文艺青年,一位致力于终身推广中国文化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我自然无条件地看好这个可以碾压所有剧场类别的传统文化。
遂仅以我粗浅的戏曲知识,写这篇戏曲入门文章,旨在让想要了解戏曲、却以其门槛高而不敢迈入者作为参考。本篇所写戏曲,实以京剧和昆剧为主,皆因本人这两类剧目看得稍多,粤剧、越剧、楚剧、黄梅戏、潮剧均有涉猎,尚认识不足,不敢多加评论。如有不足之处,烦请指正。

京剧的唱腔,由各种板式为原板、慢板、快板、散板等组成(可以理解为节奏),这些板腔均源于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可以理解为旋律)。清末时期,“四大徽班”进京后,前辈艺人把“七腔”“昆腔”“秦腔”“梆子”“南锣”“花鼓”等曲调综合起来,并吸收了“昆腔”中很多精华才逐渐形成了当时的一个新兴剧种——京剧。它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曲种类,这是最大的误区。
京剧的唱念采用的是湖广音、中州韵,并非全是京音。在京剧形成的时期,湖北籍艺人有很多,余三胜、谭鑫培、王九龄等都是湖北人,于是便把那时湖南湖北并称湖广省的口音带入了京剧,变成了现在所说的“湖广音”,京剧里唱念的有些字读法和普通话不同,有点类似于湖北话,遂将这些特殊的字称作“上口字”
中国著名京剧乐师陈彦衡先生说过:“梨园教授戏曲,以尖团字、中州韵为不二法门。”中州是现今河南一带,因地处我国九州之中,被称作中州,“中州韵”就是在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辈京剧艺人为唱念咬字清楚起见,于是很注重分别“尖团字音”。尖字用舌尖发音,位置靠前;团字发音,位置较靠后。京剧圈里有句俗话:不知尖团的情况下,宁可读团音不读尖音。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曾说:“尖团字的区分是为了区分同音字,固定的几个尖团字,演员必须知道。”
总之,这些就是声韵母、古音、方言形成的。要搞清楚里面的脉络,对于入门者来说,是复杂的,我们知道有这些差别就好,不要等到欣赏的时候,以为是演员不识字唱错了,那就被人看笑话了。拿昆剧《牡丹亭》里的一句来打比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里面的“知”和“如”,并不念我们普通话的读音,而是类似于“zhi yi”和“yu”。(听链接里的第一句就是)
牡丹亭·游园 (选段二)音乐:蔡瑶铣 - 北方昆曲剧院·名家演唱系列: 蔡瑶铣


至于念白中的韵白和京白,简单地说,就是讲话对白,不带唱的。通常身份卑微的人物大都说京白,有身份的大人物大都说韵白。比如懂诗书礼仪的小姐就说韵白,韵白相对来说拿腔拿调一点,听起来偏正式一点的话;而京白像是随意的说话,跟我们平常说话的腔调差不多,那丫头基本上就说京白了,也有些戏里丫头随着剧情发展,慢慢地从京白到韵白,毕竟跟着小姐久了,也沾了点儿文墨。
戏曲演员从小便是以“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来训练培养。唱功基本上就看嗓子,梨园有早起吊嗓子的传统,演员得有先天的嗓音条件,再加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才能彰显功力,比如一个人物表演横跨几十年的状态,除了服饰身形外,人物表演的唱功一定有区分年龄,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声音呈现;又比如有些唱词里的滑音,是为了把娇羞气带出来,赖着点唱或者赶着点唱,基本上都是为了表达人物情绪。念功就是有音乐性的念白,也可以理解为类似于说唱,好的念白也是很考验演员功底的,它的语言节奏精准地与器乐配合着,让人听得也是赏心悦目。
做功一般指表演技巧,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与其他表演艺术是截然不同的方式,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甩发、水袖等也各有多种技法,戏曲表演多为夸张化的表演,比如花脸老爷走台步,走的一定是大台步,一步一个脚印,很稳重很沉,以显示人物的状态,但小生的台步是比较细碎轻盈的,以展示人物的青春活力,而旦角出场,各种身段亮相姿势都是子午式,古代人物美感没有昂首挺胸的说法,身段形态要“圆”才好看;又比如昆剧《牡丹亭》里水袖锤下来,表示杜丽娘已经是鬼魂了,加上脚步得用气息带着碎步走,表达飘的状态,但是粤剧《白蛇传·情》里水袖的表达却是激烈地打斗,所以好的戏曲表演不只有内心的表达,也有外形的表现。
打功也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一般戏曲里分两种把式,一种是带兵器的,一对一的单打独斗,或者一对多的群攻,亦或是一个人在表演各种兵器类的花活儿,只要不掉械,观众都是给予喝彩的,我有幸看到过在台上耍枪花最后没接到枪而被喝倒彩的情况,那得多强的心理压力再来一次啊;另一种是纯靠人的,比如戏曲高难度翻腾技巧,“空中直体旋转720度飞跃过人”、“高抛转体180度坐肩走轿后空翻”等这些是真实存在的,看过京剧《宝莲灯》里的这类表演后,一般戏曲里的小翻、旋子我都不惊讶了。

众所周知,戏曲很讲究传承,唱腔都有各自流派的代表。现在人们提起的京剧派别,更多的是旦角,四大名旦“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以其姓氏成为该派系的创始人,他们完成了被戏称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派的未竟功业。旦角里又分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老旦(老年妇女)、武旦(会武功的江湖女子、神话仙女)、刀马旦(巾帼女将)。
其实京剧形成之初,是一个以生角为主的剧种,旦角王瑶卿的崛起,使得京剧变成了生角和旦角并驾齐驱的发展道路。早期的京剧演员往往文武并重,生角更是如此,而谭鑫培之后的流派,老生、武生就分工明确了,还有小生、红生(关羽戏)、娃娃生,看名字就知道代表什么年龄段的男子了。在京剧史上,生角分为老生三鼎甲,前有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后有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和四大须生,也分前后,共7人,前有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有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戏曲中人物角色行当分类,我们熟知的生旦净末丑,但发展到现在,末角大都划入生角了,便成了生旦净丑。净角分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净行中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等。丑角分文丑、武丑、彩婆子,丑行中尽管流派的形成受条件限制而不太明显,但是文丑中的萧(长华)派,武丑中的叶(盛章)派亦是观众所公认的。

说到戏曲,不得不提到脸谱艺术,它来源于生活,是实际生活的放大与夸张,主要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通常生行都是素脸,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尤其是小生和娃娃生,男主角嘛,待遇不同。
脸谱谱式分为整脸、歪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花脸、象形脸、六分脸。其中,整脸和三块瓦脸是最基本的两种谱式。脸谱色彩常见的有红脸、黑脸、白脸、黄脸、蓝脸、绿脸、紫脸。将这两个放到一块儿说,括号里是代表人物。
整脸是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代表人物:关羽和曹操。关羽的脸谱一般是眯着眼的,因为他睁眼就要杀人;而曹操的脸谱画得比较细致,体现了他的奸,不让人看出他的想法。
红脸: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关羽 姜维 赵匡胤)
白脸:表示奸诈、凶恶或愚蠢、阴险奸诈,刚愎自用。(曹操 赵高 司马懿)



关羽



曹操

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中间的其他地方是品,眉毛上方有人物喜欢的武器,比如从典韦的脸谱上可以看到他的武器是双铁戟。
黄脸:表现枭勇、凶暴沉着的性格,勇猛而暴躁。(典韦 宇文成都 土行孙)



典韦



荆轲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发展而来,特点是将主色缩小为一个色条,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主色条与眼窝在构图上形成一个“十”字。
黑脸:直爽刚毅,勇猛智慧。(张飞 李元霸 崇黑虎)李元霸不是十字门脸,只是黑脸,他是李世民四弟,脸谱不是正常的谱式,传说是雷公转世归位,所以脸谱为鸟的形状。



张飞



李元霸

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一般这个脸谱的人物都是有武功的绿林好汉。以前清末民初,灯是煤油灯,黄光,打在蓝脸上,呈绿色。
蓝脸: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窦尔敦 雷震子 吕蒙)
绿脸:勇猛、莽撞。(程咬金 牛邈 彭越)



窦尔敦



程咬金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特点是勾法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简言之,基本上这个脸谱的都是坏人,代表人物:窦虎、祝飚、李七。没搜索出对应的人物脸谱,下面这个脸谱不知为何人,但是歪脸的谱式。


象形脸,一般应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没有固定的谱式。



孙悟空

还有一个脸谱色彩,紫脸:刚正威武,不媚权贵,稳练、沉着的个性。代表人物:徐延昭、专诸、常遇春。同样没搜索出来,在我观看的戏曲类别里也少见。
同一个人物,从年轻到老态,通过脸谱的不同勾法,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年龄,从 眉、眼、嘴部,细节上会有一点不同。
另外脸谱品相上画的特别的记号或字,都是表示一个人物的性格、生平等。比如五官有缺陷,在下方画个形状或记号表示;比如姜维是诸葛亮学生,头上品相有个太极八卦,说明他来自道家;比如项羽脸谱上有两个寿字,古代棺材上有寿字,表示他没有好下场,自刎乌江边。



姜维



项羽

京剧以往的乐器基本上文戏以胡琴、月琴、三弦、二胡为主;武戏以鼓、大锣、小锣、铙钹为主,当然也有笛、阮、古琴等,但现代京剧改编中,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民族乐器,也加入了西洋乐器,比如我就看过楚剧乐队里加贝斯,京剧乐队里加钢琴,还有加小提琴、大提琴的,都有听过。
另外反二黄、南梆子这种一口气唱一句下来太难了,比起流行乐里一直飚高音难多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戏曲可以碾压其他表演艺术,就是它每一项单拎出来都很厉害,更何况它合在一起。剧本,尤其是传承了几百年下来的剧本,那里面的词句,每听一次都要感叹一次,字字精准,有意境,就跟欣赏绝美的古诗词似的;布景、服装、扮相、配乐等,相当精美;唱念做打,更是几十年的功力,可以拿着显微镜去放大看,将各方面处理得很细致。
至于京剧中叫好,不能随便叫的,得卡着那个比较厉害的唱段的点儿,跟着它的节奏,刚刚好的喝彩,才是懂行儿的,否则要被票友鄙视。在剧院里,要习惯叫好,尤其是有名家表演的时候,其实台上的演员是乐意听见叫好的,这也算是传统吧。
经过上面这些基础的介绍后,通常我们再看一个人物出场,就可以通过TA的脸谱、颜色、步伐、念白等判断一个人的大概情况了。其他的,就要靠多听多看多欣赏了,任何艺术类别,没有人天生就懂,都是后天培养而成的,这里面当然有天赋的成分,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欣赏来说,并不需要太大的天赋,用心即可。所以,进戏院吧,绝对不会失望的。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公众号:紫曰 Annie tal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1-1 14: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对!hhhhhh 本来就是通俗的东西不知道啥时候需要门槛了。我不相信在有字幕的情况下,一个母语中文、智力正常的十岁以上的人会看不懂一出戏![捂脸][捂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1-1 1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啊就是,多听多看比什么科普资料都重要。比如说“刀马旦和武旦的区别”,我看资料,怎么都看不懂,后来看了一出《虹霓關》,一出《泗州城》,就无比明白了[捂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 14: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大家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又不符合我们的观剧习惯(相对于普通的电视剧或者话剧来说)的情况下,是会望而却步的,但是啊,我无比相信未来二十年,随着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文化崛起一定会带动传统戏曲在世界舞台上发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1-1 14: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太多了 京剧 戏曲yyd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

帖子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1
发表于 2023-1-1 1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发表于 2023-1-8 11: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1v1飘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2

帖子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5
发表于 2023-1-8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很好,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0

帖子

11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7
发表于 2023-1-13 0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

帖子

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2
发表于 2023-1-24 11: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错,顶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乐视吧

GMT+8, 2025-4-9 18:21 , Processed in 0.8777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