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乐视吧

查看: 192|回复: 10

读书会 | 《在上海发现博物馆的多元图景与多元议题》2021年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1 14: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豆瓣博物馆学研究所是一个博物馆学同好的学术研讨小组,每年会就博物馆学的经典著作发起读书会,对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我们荣幸获得了授权,转载给大家,以启学人。
12月11日晚上7点~9点,豆瓣博物馆学研究所举行了本学期第7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张江弛进行了分享。本次分享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展分享,第二部分是生活与学习体验

一、分享
1.碎片
在museum、遗存和街区中拼合上海印象



我将过去三个月参观过的博物馆、遗址和街区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别。其中“念念不忘”代表我最喜欢的一类,而“念不忘”则稍逊一筹,“喜忧参半”指的是这些博物馆有些部分做得好,有些部分却做得并不如人意,“失望”则是因为它完全没有达到我的期待。
分享的时候因为时间和准备的原因,只是重点分享了“念念不忘”的三个馆,之后有朋友看到上面列出来的,或者没有列出来的,想要进一步交流的,我们都可以继续交流。



念念不忘
上海自然博物馆


▲ 关于本馆更详细的内容参见雲軾: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遇到自然》
《侬逛展了伐》2021-09-27
///
上海自然博物馆基本上符合我个人对于一家自然博物馆的全部期待,有时间线的前后阶段,有丰富的内容设计,还有在地球宏观演进中对本地自然生态、以及对人类起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互动的关注。内容做到了丰富和细致的统一,也有“活”的自然展示。非洲土著艺术的引入让非洲部分的陈列不再是纯粹的野性自然,上海故事中的“自然笔记”也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参与的可能。达尔文中心提供了有关生物演进的绝佳“实验室”,而最后所有的展示回归到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的问题。
除了这些优点,上自博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它是动植物标本陈列馆还是自然博物馆呢?

念念不忘
明当代美术馆


▲ 关于本馆更详细的内容参见邱志杰工作室:
《这不是一座美术馆——写在明当代五周年之际》
///
同样,明当代美术馆也满足了我对于一家美术馆的想象。实验是它的核心,尝试、跨界是它的基本指向,而媒体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舞蹈和戏剧等则是它的具体落地方案。我到达这里的时候它正在进行一场五周年的回顾展,所以有幸看到了它做过的事情。《工人文化宫》《一个商场的诞生》《明和电机》和《一起游牧2020-21》是其中我最喜欢的几个单元/展览,它们不仅探讨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社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尝试沟通艺术、技术和人,希望能够为未来提供自己的畅想。
除了这些优点,明当代的不足是整体展示空间的空间感可能比较机械,对观众不太友好。

念念不忘
吴中博物馆


▲ 关于本展更详细的内容参见吴文化博物馆:
《新展预告 |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
///
吴中博物馆似乎代表了传统历史考古类博物馆的新可能。几个常设陈列中,《考古探吴中》是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考古类展览。展览的延伸实现了从物到人、从物到情境和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仅仅从内容上看,《考古探吴中》就已经较好地向观众解释了这些久远的物。而之后的“风、雅、颂”更是从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精品文物、吴地方言等角度丰富了我们对于吴中的了解。本次分享重点介绍了《世间乐土》这一临时展览,它不仅首次将调查、征集、研究和展示融合在一起,更是在亲和力,信息丰富程度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建筑展览的多种可能。策展人详细地介绍了策展思路,参与古建筑调查的队员写下了他们的调查日记,调查的数字化结果通过3D打印进行了可视化展示,而对厅堂、院落、社区和整个吴县不同尺度的关注,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和聚落理念的多种可能。
除了这些优点,吴中博物馆的缺点可能在于信息的解构很多,信息过于密集,对于普通参观者可能不太友好。
此外,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在山西博物院有一场更好的、超越《世间乐土》的历史建筑展览。
念不忘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无疑向我们提供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细节,栩栩如生的历史给人强烈的现场感。但是在信息的密集程度、物与辅助展示的结合程度上,它似乎需要更多的努力。

念不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


▲ 关于本馆更详细的内容参见新京报评论:
《“精神饼”后“600号画廊”再火出圈》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则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那里的病人留下来的“原生艺术作品”。精神障碍患者作为一种边缘群体,很少得到人们的正面评价。而这个展览利用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区的两条走廊,向观众展示了这些患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和他们的互动。从选题的视角和展示方式来看,这无疑是很多小型博物馆甚至是所有社会公共机构都可以参考的对象。但是在展陈空间设计以及信息的阐释方面,它还有一些努力的空间。

念不忘
顾维钧纪念馆


///
顾维钧纪念馆是小型人物纪念馆成功的典范,观众不仅能通过展览了解他在近代外交领域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能从一个“人”的角度看到顾维钧的生活。在“国联调查团”这一板块中,策展人甚至使用了“中国唱诗班”这一小众但高质量的动漫制作团体的作品,让我很佩服他们的细心。但是这个纪念馆之所以可以成功,与顾维钧本人的传奇经历有一定关系,它对于其他博物馆的参考价值在哪里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念不忘
浦东美术馆


▲ 关于本展更详细的内容参见浦东美术馆MAP:
《MAP开馆展|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
浦东美术馆是今年大火的热门美术馆,我花三个小时只看了它借展的英国泰特美术馆的一个展览,从历史的维度展示了“光”在艺术和人们生活中的变化。但是这个博物馆没有自己的藏品,在机构性质上的问题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念不忘
UCCA Edge


▲ 关于本馆更详细的内容参见雲軾:
《你的朋友,我的朋友》
《侬逛展了伐》2021-12-12.
///
UCCA Edge举办的《刘小东:你的朋友》画展是过去三个月看到的,同时也是过去几年第二次看到的关于单个艺术家如此精彩的展览。策展人从画家对他的家乡、朋友、他在疫情期间滞留国外的经历,以及画家对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几个方面展示了刘小东的作品,让我不断地反思我和我的朋友、亲人以及所处世界的关系。
喜忧参半
苏州博物馆西馆


///
苏州博物馆西馆建成开放应该是下半年文博圈最热的几件事之一了,它不仅将馆舍分为历史陈列馆、探索体验馆、苏作工艺馆等几个不同的展馆,还创设了国际合作馆,并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策划了展览。无论从馆舍安排还是内容设计上,苏博西馆都给我们展示了苏州在文化领域的蓬勃生机。但是遗憾的是,苏博西馆的历史陈列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在我看来它过多地关注了艺术设计,而在内容设计上差强人意。

喜忧参半
虹桥机场新村参与式博物馆与社区营造


▲ 关于本馆更详细的内容参见大鱼营造:
展览 | 《我们都是机场人》精彩抢先看
///
社区营造与教育一直是吸引我关注博物馆的两个诱因,而机场新村参与式博物馆和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上海在这一方面给予我的两份惊喜。虹桥的机场新村参与式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社区中心,社区的居民可以把这里当作活动中心,也可以在这里探讨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这里也可以成为解决社区问题和营造亲密关系的重要渠道。馆里的展览也为大家提供了了解社区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一个很重要的媒介。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则相对更多元,艺术和博物馆走出“馆舍天地”,走向了“大千世界”,将人与现实的特殊关系还原到现实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景观,让城市更好看,更重要的是它让城市中的人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社区中的居民可以和社区工作者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努力。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一些部分还是展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社区中多元群体是否真正得到了帮助还很难下定论。
2.祛魅
何处可为上海?


///
在碎片中拼合的上海就像在不同角度看陆家嘴三件套一样,城市不再神秘,而它的美好与不美好也渐渐展示在我的面前,正如进入上海大学学习的感受一样。最近几年上海大学考古文博学科飞速发展,业内好评如潮,各个分支学科的顶尖专家多有加入。但实际在学习中会发现,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学习感受,都很难做到“业内第一”,甚至因为历史积淀不足等原因在一些方面会让人感到很是遗憾。不过上海的意义不止于此,而上大也是一个值得仔细探索的宝库。正如做观众调查时一位观众和我说,来到这里,保护好自己,其他自由尝试即可。
在小城市待久了来到上海会很不适应,而校区在嘉定则让这种不适应更进一步。大多数时候居住在郊区旧城,二三十公里外的中心城区就像是另外一个城市。在两个不同的“城市”之间通勤、游玩、参观和学习都会面临时时刻刻的身份思维转换的问题。但这似乎又在预示着这个城市为我提供了更多的磨炼,以及更多的思考的可能。
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多媒介的材料,本次分享仍然是一个平面的分享,希望之后可以补充更多视频的,虚拟的陈列等形式。也希望可以邀请到更多元的参与者一起进行交流。


▲关于更多、更详细的上海生活与学习体验
可参看雲軾的《小江看展览·海上见闻录》公众号栏目

二、讨论
1.展览还是文本?
吴中博物馆、顾维钧纪念馆
在面对吴中博物馆的《世间乐土》时,大部分人都会为它精妙的内容设计、丰富的知识信息所折服,但我们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个展览文字太多,而实物又太少(大多是3D打印模型),因此给人一种信息过于密集,对普通参观者并不友好的印象。同样,参观顾维钧纪念馆类似的纪念类(或近代史类)博物馆时,我们也会发现文物展品过少,图片、文字信息过多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区分这种展览是一种展览,还是一种文本或者论文、图录呢


张书良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差异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当我们观看吴中博物馆的这个展览时,我们会觉得它和看一篇论文有多大的差别?如果这两种体验有差别,并且足够大的话,我们就不能说这种展览就是一篇论文或是一个文本了。所以还是要看个人在观展中的体验
潘芷妍
展览是一个有空间的场所,它不仅是个人看展的时候非常单独的体验,它还可以跟朋友或者是家人一起进行,是可以营造共同体验的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展览还是和文本有区别的,即使它实物很少,文字、图片很多。
赵桂玲
对于这种展品很少甚至没有展品的展览,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最近开展的《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展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参考。展览受限于南宋皇室墓葬出土遗物非常少的情况——墓葬本身没有很多的随葬品,而且还受到盗掘,它更多的是展示墓葬残存的地面建筑的构件,然后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但它构思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设计了一个故事,以一个历史爱好者“宋小南”的视角,带领观众去揭开这个墓葬的信息,例如墓主人是谁,身份是什么,以这样一个故事线让观众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去探索。这样的话,参观展览对于观众来说就是一个解密的过程。这其实有点类似于把展览做成了剧本杀的感觉。这可能是对于这种图片和文本信息量比较大的展览的一个比较好的案例。


▲ 关于本展更详细的内容
参见杭州西博总馆南宋官窑馆区:
《展览|“他是谁——探秘兰若寺大墓”展览今日开展》

张书良
另一个比较发散的想法是,我们现在能不能把展览界定为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媒介的一种形式?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展览其实是各种媒介的集合,其中,文本是一种很重要的媒介,而各种各样的互动游戏、影视图像都是它可以使用的媒介,在展览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但是这样就可以让展览明显区别于其他媒介吗?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会发现其他媒介中的各种叙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电影可以改编成游戏,可以改编成小说……但是就展览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各种各样的其他媒介变成一个展览,但很少看到一个展览能变成其他的媒介(展览图册除外)。
汪彬
展览区别于其他媒介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展览中的实物,尤其是三维的实物。但如果说一个展览连实物都很少或没有的情况下,那这个展览和其他媒介的区别的点又在哪里?这个是我们另外需要思考的地方,因为现在好像没有实物(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物、标本)的展览越来越多了。
张书良
而且现在三维空间的概念也在模糊。就像VR技术,各种各样的体验其实都可以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得到模拟,这种界限肯定是会越来越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去考虑展览的特殊之处在哪里,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潘芷妍
我个人看来,展览最特别的一点是它的包容性,就是可以在展览中包容其他的媒介形式,但是在其他的媒介形式中好像很难去包容另外的媒介。所以我觉得以媒介融合展示的形式,为这样的一个主题服务以及呈现出来的内容,可以算作一个展览的特别之处。

2.社区中心还是博物馆?
虹桥机场新村参与式博物馆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较为久远的话题了。在1971年的《博物馆,神庙或论坛》一文中,卡梅伦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在20世纪60、70年代,科学中心、邻里博物馆等新型机构出现时,博物馆界就面临着身份危机,对于安纳考斯提亚邻里博物馆是否可以用“博物馆”命名,也有人提出了疑问。而70、80年代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又进一步质疑和突破了传统的博物馆的定义和边界。因此,不论是国际博协还是美国博协都在为如何制定一个准确的博物馆定义而进行过辩论。而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或现象都冠名以“博物馆”,其中的某些部分或许可以用“博物馆化的拓展”来解释,但更多的则是借用博物馆的名头而从事一些其他的活动。


张书良
虹桥机场新村参与式博物馆借用博物馆的概念,可能是因为博物馆具有公信力,能给居民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我认为这也是博物馆一个很好的衍生价值。而且,参与式博物馆并不是特别追求结果,在我们参与博物馆展览策划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各种情况一直在变化,他们的策展人也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的工作。这和我们平常认为的展览作为一个项目肯定要有始有终、有计划等等的印象是不同的。可能也正是这样一种灵活性,反映出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博物馆能够产生一个对社区/共同体的作用。

3.关注边缘群体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600号画廊》
不论是二战期间移居上海的犹太人,还是当代的精神病人,他们之于我们、之于大众好像都是遥远、陌生和边缘的。当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变革及思潮影响至博物馆界时,博物馆也从主流叙事、庆祝型博物馆转变为了关注边缘群体,反思和抚慰之前的苦难记忆的场所。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600号画廊》及《刘小东:你的朋友》等展览都体现了本土博物馆在这方面的理念与实践。这些展览展现了不同的边缘群体各自独特的生活、记忆和故事,试图改变“主流群体”的遗忘、忽视或偏见。


张江弛
对于《600号画廊》,如果从展示手法或实务性的角度看的话,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它应该是在有限的条件内做了这样的一个尝试,而且我感觉它也达到了它的目的,即让观众了解到了边缘群体。不管是他们的创造力也好,他们的生活也好,至少这个展览给他们、给世人、给“不边缘”的人展示了这样一个内容,这个选题本身就很好。
犹太纪念馆的话,如果我们忽略掉它信息量过多的问题的话,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展览。它不仅讲述了二战时期受纳粹迫害的那一批犹太难民,而且还讲到了犹太人和上海的关系,即犹太人在上海最早的定居。它是从整个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沟通交往的视角进行的。然后具体的展示也做到了实物和辅助的情境的结合。就我而言,它是一个很成功的展览。但之所以没有把它放到“念念不忘”里,是因为它的信息量确实太大,虽然我去过两次,但是依然没有看完里面所有的文字。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有待改进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它用了很多的文字来讲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不用文字来展示的话,只在这里放一张图片,那么可能这件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义,但是如果想要让观众明白它的意义,就需要用大量的文字去解释。

4.跳出历史、考古看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浦东美术馆
不论是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学专业,都和历史、考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综合历史类博物馆占据博物馆数量的大多数,大学中的博物馆学专业也大多设在历史学、考古学的学科之下。因此我们倾向于把博物馆自动想象或简化为历史考古类博物馆,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今天分享介绍的博物馆和展览包含的主题非常多样,既有自然类,也有艺术类,还有纪念类和社区博物馆,因此可以带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多元的博物馆图景
在张江弛的分享中,他主动地将自然博物馆的一些策展思路和历史考古类博物馆进行对比,例如两类博物馆都涉及“人类起源”这个主题,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上海自然博物馆关于人类起源的展示会给观众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其中还包括了人的近亲猩猩、猴子的一些展示。虽然展览中的展品基本都是复制品,但它做出来的感觉很专业,会比历史博物馆中展示的人类起源线索更加清晰。当然二者也有一些类似的不足。例如自然博物馆中的“动物群”展示,会和历史博物馆中的“考古学文化”展示很类似,把所有出土的动物标本按照一个很机械化的排列展示出来,然后在旁边附上一小段文字来讲述动物群所代表的意义。这其实和考古学文化一样,不是圈内人就很难看懂。
浦东美术馆则代表了当代美术馆的一种形式,而且它还有着独特的运营和策展方式。但究竟该如何评价这种“独特方式”,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思考。


潘芷妍
浦东美术馆中共有三个展览,《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胡安·米罗:女人·小鸟·星星》《蔡国强:远行与归来》。其中《光》是浦东美术馆与泰特博物馆的合作展,但它比英国泰特美术馆的一些展陈形式可能——用一种可能不太恰当的说法——更适合大家去“拍照打卡”,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了商业展示的感觉。它里面的光透过窗户照在地毯上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把地毯做成了那个样子,是一种挺神奇的展示形式。
它跟泰特的合作是以五年为期限的,目前是有政府的支持在里面。但不知道之后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模式,也不清楚浦东美术馆自己的策展人和泰特的策展人是怎么合作的。
穆祉潼
浦东美术馆应该是陆家嘴集团开办的,其实它是没有一个博物馆准入或者说是博物馆资质的美术馆。然后据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现在也是没有策展人的,也没有公教部,所有的展览都是引进的。也就是说,基本上里面的工作人员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来决定做什么展览,他们一般都是跟外面合作好了之后,再搬到浦东美术馆来进行展示。
对于《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的话,因为开始的时候和泰特合作,泰特对于布展的要求较高。最开始是说想要有泰特的人过来,但是因为国外的情况比较复杂,并且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计划来的负责人也就没能来到中国。因此采取的是一种“云布展”的形式,就是他们整个布展的过程都会进行全程的直播。现在《胡安·米罗》展也延期了,之后可能也会采取这样一种“云撤展”的形式进行。






原载于博物馆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作者 |汪彬 张江弛
编辑|杨逸尘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9
发表于 2022-9-21 15: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11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3
发表于 2022-9-21 2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4
发表于 2022-9-22 00: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2

帖子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5
发表于 2022-9-23 06: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2-10-1 07: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11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1
发表于 2022-11-29 03: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发表于 2022-11-30 12: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7

帖子

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6
发表于 2022-12-12 1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毛老子总也抢不到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发表于 2023-1-22 15: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乐视吧

GMT+8, 2025-4-9 17:43 , Processed in 1.2354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